传统的教室消失了,校园变成学习社区

教室消失了,老师成了“任务猎人”

两个月前,有机会探访北京第一实验学校。这是北京十一学校联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由李希贵担任校长。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就被学校的创新实践所震撼。学校正在用自己的颠覆式变革,导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这里分享我很有触动的三个观察。

传统的教室消失了,校园变成学习社区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了传统“教室—走廊”的空间布局,变成由公共空间连接起来的学习社区。

学习社区长什么样?

学校主楼是一体贯通的,共5层,每层9个侧翼,每个侧翼都是一个学习领域空间。每个年级都有四个区域:语言、文学与艺术学习社区,数学与计算科学学习社区,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习社区,道德与人文、社会学习社区。

比如,一楼侧翼是工程学习社区的空间,里面摆设着大大小小的学生作品,有能在指尖转动的手指滑板,到能载人的船舶。感觉到每个空间都在开放式地邀请学生参与和创造。

来到学科领域的空间,一个走廊里有大大小小8到10个学习空间。有大教室,但是教室都没有墙,取而代之是的玻璃展板,学生可以每个月更新自己的学习作品、活动海报,或知识脑图。也有讨论室,有几个孩子正在讨论他们的演讲方案。走廊尽头是一个类似咖啡厅的公共区域,随处摆放的学科类书籍和项目海报。

走到语言学科领域侧翼的时候,教师介绍到,有80多名8年级的学生正在上同一节语文课。

然而,同一节课有4个老师,分别带领学生在不同的空间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在听老师讲授,有的在小组讨论,也有的在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老师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一旦发现共性问题,就在讲解区小班讲授或答疑。

先有课程,再有空间

为什么要变“走廊+教室”为学习社区呢?

这是因为,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在设计空间的时候,做到了先有课程、再有空间。空间是服务学习的发展的,而非大部分公办学校所面临的交钥匙工程,等拿到学校钥匙之后才知道空间构造是如何的。

所谓先有课程、再有空间,指的是学校实行分层分类教学、走班上课,自然对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了。学习过程个性化,必然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多样化提出要求。

当传统的“教室”消失了,空间就不再主要用于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所以,学校用学习社区重塑学习发生的场景。小学学习社区里边可以实现20种以上的不同学习方式。

在这里,学生需要学会规划,包括目标、时间和课程怎么安排,然后按自定义的学习进程到相应的学习社区去学习。遇见谁、和谁产生链接,遇到困难哪里找资源,如何解决问题达成目标,都要靠学生自己。

进一步,校园里的许多空间都是没有被功能定义的,可以自由探索,发挥多种功能。我们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我们,整个校园仿佛“盗梦空间”。

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个细节:第一,女厕所是男厕所的两倍空间;第二,老师的办公室在走廊里。

每个老师都是任务猎人,600个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在学习社区里,可以看到各种学生的作品。

比如在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习社区,我们看到了好几个生态缸,有一个小组用玻璃缸给仓鼠做了个家。然而当这一个任务被引入到课堂后,学生们遇到了更多真实的挑战,并用这些挑战来驱动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学习:

仓鼠为什么可以打成洞穴?

如何模仿仓鼠的生存环境?

仓鼠吃什么植物?

大缸可以养几只仓鼠?

老师说,让学生万万没想到的是仓鼠的繁殖能力如此强大,他们不得到不想出一个办法来限制他们的繁殖,同学们也通过观察仓鼠宝宝的颜色来去做了遗传学性状的探究。

通过这些有趣的任务,同学们驱动着自己的学习。而老师们则像一个个任务猎人一样,在校内外的环境里不断的寻找机会,把生活中的真实挑战,转化成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

有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意义:一个高浓度的任务能承载足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可能:让学生能够在任务中自主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最后作品的形态、把控完成的进度

老师们说,他们在随时寻找任务,来驱动学习的进程。让学习任务变得更有意思,孩子在过程中感觉有意义,完成后又发现了自己新的可能。

学校每个月都会进行任务审核会议,通过学习任务评估机制,已经在学校发现了大大小小600个学习任务。而且,学校还购置了学生可以直接打A1大小海报的打印机,让学习任务和学习成果可视化。

比如,我在参观过程中看到的一些学习任务:

如何为下一届新生介绍我们这所独特的学校?

吵架后如何缓和关系?

怎么为幼儿园的学生设计一艘玩儿沙子的小船?

小组有人划水怎么办?

被叫到不好听的外号时,该怎么办?

学校是让孩子走上社会之前先活一遍。在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所有学习都以学生创变为指向,所有的学习结果都可以交易售卖。设计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好的学习任务,能给孩子装配动力,赋予能量。

看不见的治理机制,看得见的眼里有光

北京第一实现学校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老师平均年龄27.8岁,而我们见到的每个老师,都眼里带光。这个暑假,学校教师将从100人扩充到200多人。

吃食堂午饭的时候,我就问几位老师,是什么让你们来到这里?刚博士毕业2年就当了年级组长的凯嘉老师说,被李希贵校长的学校愿景所感召。

老师们不仅面临规模迅速扩张上的压力,也需要思考如何把创新理念落地的具体挑战。如何激励老师们去面对这些艰巨的任务,解决问题?

沈祖芸老师给出了几个答案,而这些从十一学校传承的智慧是在参观中看不见,但能从老师的精神面貌中感受到的。

治理体制逐层分权

做到权力链条的切割,让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权责利匹配。

学校战略高层就有六大治理主体:党组织、校务会、教代会、学代会、家代会、学术委员会。这六大治理主体,它的权力边界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主体有充分的权力,也有相应的约束,各守一亩三分地,打通整个权力链。

制度设计&双选双聘

学校沿用了十一学校的年级制,校长只聘用年级长,而年级长有对自己团队聘用的人财物的所有权利。

人:年级长每年可以决定聘用哪个老师

财:年级长掌控年级的所有预算,去平衡不同职级老师(不同职级意味着不同薪酬)在团队里的占比

物:年级长是学校支持部门的最重要的客户,支持部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场地、经费、人员)都指向一线年级组长的需求

而每个年级长做聘用决策的参考标准就是分成12级30段的教师职级。

教师激励

来到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老师,都会有一个初始的职级,职级决定老师的薪酬。而年级长有决定教师职级的权利,老师有证明自己职级评的机会。

因此,每个加入学校的年轻老师,都在心中有了自己一个罗盘,通过自我和专业上的提升,来积累成长证据,完成职级的提升。

如果说这样的机制还是在温饱层面激励老师。那每个月举办的“广焦汇”,是在激发老师的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

每个月,十一盟校就会在这里举办“广焦汇”活动,而这发生在周六!老师们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各个学校里进行学习、实践,并把经验总结成分享。

当遇到的挑战通过自己的创新所解决,并且能够帮助到其他学校的老师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机制。(网络转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