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游泳

学会适应水

1.放下恐惧。很多人不肯学游泳是因为害怕溺水。虽然溺水的确会发生,但其实大部分情况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安全措施来防止。遵循这些准则来游泳,溺水的几率将大幅下降:

不要独自游泳。始终与至少一个擅长游泳的人一起,如果没有擅长游泳的同伴,至少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去游泳。

不要在流动水域中开始学游泳。如果你在海里或河里学游泳,你需要更加注意水的流动。如果你必须学会​​这种游泳方式,尽量确保和你一起的人知道他或她在干什么,务必让他阅读下列摆脱离岸流或湍急河流的步骤。

待在你能应付的深度范围内。第一次学游泳时不要冒险进入太深的水域。如果出现差错,你至少可以直接站起来呼吸。

不要在恶劣的天气下游泳。小雨天气游泳应该没多大问题,但如果你看到、听到风暴来临,应该立即从水中离开。不论你多么擅长游泳,都务必遵循这条守则。

不要在太冷的水中游泳。在寒冷的水中可能会突然出现四肢僵硬或抽筋的情况。

2.习惯漂浮。在水中时,你可以抓住游泳池或是码头的一边,让双腿浮在水面——如果你让你的腿漂浮,应该很容易就能浮起来。练习用你的肚子和背也浮起来,直到你能很容易地让你的半个身体浮在水面。

一旦你准备好了,可以尝试仰浮或背浮。待在浅水中,这样一旦你没法浮起来,至少可以直接站起来。当你的鼻子和嘴暴露在空气中而耳朵却在水里,你可能会感觉很奇怪,但你会渐渐习惯。为了更加稳定,你可以以一个合适的角度张开手臂,让你的身体成“T”形。

3.不要惊慌。记住,如果你在无法掌控的深度,或者你根本无法移动四肢时,你永远有一个备用方案——仰浮。如果你不会游泳,不要乱划水或急促呼吸,悠闲地躺平就可以了,随波逐流的同时镇定自己的情绪。

4.练习在水下换气。仍然在浅水区时,深吸一口气,然后把脸埋在水下。慢慢从鼻子将气呼出,直到一口气用完再浮出水面。

如果你不习惯用鼻子呼气,你可以闭住鼻息或戴鼻夹,然后用嘴巴吐气。

5.戴护目镜(可选)。戴眼镜能助你更适应在水下张开眼睛,这样你能更清楚地看见。找到一双镜框有海绵圈的护目镜并浸在水中,这样海绵会贴合到你的皮肤。缩紧后脑勺的调节带,让护目镜紧贴眼周。

开始划水和踩水

1.练习踢腿。不论是在仰浮或是抓住游泳池边,你都可以练习踢腿。(如果你想知道每次踢腿能在水中推进多远,你可以利用浮板练习。这样你可以专注在踢腿技巧上,而不用担心要将头保持在水面上。)

试着浅打水。像芭蕾舞演员那样伸直脚趾,让腿基本放平,两腿交替浅打水。你应该感觉到大部分弯曲来自脚踝部分。

试着窄蹬腿。让双腿紧闭,从臀部到膝盖,再从膝盖到脚踝。弯曲膝盖,让大小腿成90度角,然后迅速将小腿分开、画圈,整个过程大腿保持不动。(即每条腿划半个圆,右腿在右侧划半圆,左腿在左侧划半圆)。在划到圆的底部时小腿会合并,然后分开、再次划圈。

试着打蛋器式踢腿。这种踢法常用来踩水,并能在水中保持垂直时将头和肩膀露出水面。首先弯曲膝盖,双腿分开略宽于臀部。然后如同骑自行车那样“踏”每条腿,只是采用相反的方向:一条腿“前进”,另一条腿“后退”。这种方式需要多多练习来习惯,但当你的脚无法触及水底时,这种方式最方便“休息”。

2.学会爬泳。对于初学者来说爬泳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并且还能让你游得快。下面是步骤:

试着仰泳。在仰浮的同时用双腿做浅打水。双手做“爬行”动作,将一只手臂伸到空中,笔直落到头边进入水中。手到水下时弯曲至身侧回到平直位置,然后重复动作。游泳时手臂交替动作,尽量让手指紧闭、手掌放平。

试着自由泳。在背浮的同时用双腿做浅打水,双手做“爬行”动作。将一只手伸出水面向前伸,然后向下收回,手掌闭拢成勺状,从而将水划到身后。双手交替动作。想要换气,将头转向正在爬动的手臂下方,头抬起的时间要足够吸尽一口气。在同一条手臂下方换气,这样就能在划两次后换一次气。

3.踩水。踩水能让你在头抬出水面呼吸,并且无需游泳。用上述打蛋器式踢腿法,同时用双手“划桨”来保持平衡——前臂平放在水面上,把它们想象成在面包上涂抹黄油的黄油刀。一只手臂沿顺时针方向画圈,另一只手臂沿逆时针方向画圈。

4.用双手将你从水底带上来。如果你在水下,想要浮出水面,用双手将自己向上推进。将它们伸直过头顶,然后迅速向下划到身体两边。这样一次能让你向上移动一米多,重复动作直到浮出水面。

学会进阶技巧

1.学一些更复杂的游法。一旦你的身体更熟悉水之后,你可以开始学一些更复杂的游法,能让你游得更快,或是消耗更少的能量。你可以试试:海豚式\蝶泳\蛙泳\侧泳\倒泳

2.尝试跳水。跳水是入水再开始游泳的一种有趣的方式。从基本的跳水开始,再发展到更复杂的天鹅式跳水、向后跳水、滚动跳水等。

在跳水之前务必确保水足够深。水至少要有2.7-3米深;如果你个子很高,水至少要有3.35-3.65米深。

准备好意外状况

1.知道如何摆脱离岸流。如果你是在大海中游泳,你可能会陷入离岸流。知道怎么做可以挽救你的生命,所以要尽量记住这些步骤再入水。

不要惊慌。这是最重要的步骤。如果慌张乱划水,你可能会将自己埋在水下。

向一边游。不要直接游向岸边或是向海洋深处游。而应该以与海岸平行的直线游。

用能够让你换气的姿势游泳。用你最擅长同时也最方便你换气的方式游泳。可以是侧泳,自由泳或是蛙泳。

不断游,直到游出离岸流。要游出离岸流必须游到很远,但是不能停。如果时机还未到就游向岸边,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如果可能的话要寻求帮助。如果可能的话,尽快向救生员呼救。但是,如果你必须浪费一口气或是停下游泳的动作才能向救生员呼救,那么不要这样做——最好不要停下游泳。

2.知道如何从激涌的河流中脱身。如果你被困在湍急的河水中或是被拖入水中,按照如下方法脱身:

不要手忙脚乱。和离岸流的情况类似,慌张地乱划只会让你陷进更深的水里。试着平稳呼吸,镇定下来。

以对角线朝岸边游。如果成90度角笔直朝岸边游会遇上难以抗衡的激流,并且会迅速消耗你的体力。因此要以对角线的方向顺着河流朝岸边游。

不要逆流而上。这样迅速消耗体力不说,还得不偿失。只有在下游很危险的情况下才往上游,例如在有尖利的岩石或是瀑布的情况下。

小提示

务必靠近边缘,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抓住。

精神饱满,并保持积极的态度。学游泳可能会很困难。

使用护目镜可以很有效。

如果你对入水很紧张,可以先把你脚伸进去,再慢慢将身体放入水中。

如果可能的话,在训练有素的救生员的监督下学游泳。救生员能够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帮助,即使你在水下或是无法叫出。

记住,只要你感到恐慌,随时可以把脚放下。

如果你留长发,你可能想要戴泳帽,这样视线不会被头发挡住。另外,一些公共游泳池也会要求长发人士戴泳帽,所以最好能备一个。

游泳时会让你以新的方式来利用你的肌肉,因此接下来的几天你可能会感到肌肉酸痛。

如果你觉得不放心,不要游到深水区。

随时有父母或救生员在左右。

如果你感到紧张,可以用踢板、救生衣或臂浮来帮助你浮起来在水中游动。

大多数公共游泳池都为各年龄段的学员提供游泳课程。

先在浅水区开始,然后游到中间,最后再去深水区。

如果你还在练习阶段,最好穿救生衣。

如果你用自由泳的姿势,你的双手应该成一个角度,在仰泳时让小指先入水。

尝试在水下游到另一边。

如果游泳池有使用氯,要始终佩戴护目镜。

为安全起见,在游泳前至少一小时以内最好不要进食。

警告

在流动的水域中游泳时要格外注意,比如在海里或者湖中。漩涡或是离岸流可能会突然把你拉入水下。

千万不要独自游泳。即使是身经百战的游泳好手也一定要有人作伴。

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哪些孩子容易被霸凌?孩子不说怎么办?

青少年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群体死亡的第二高的因素(第一类因素是事故),而校园霸凌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被欺负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不愿意去上学,抱怨身体难受,低自尊,同时成绩下降;也有一些小孩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应对被欺负这个事件。

有一类孩子容易遭受校园霸凌:在个体原因上,可能是服饰外表、经济原因、学习障碍、躯体障碍、社交技能等原因,和“常模”不一样,容易被欺负。家庭中的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存在冲突时,往往用吵骂和打架来解决,则孩子容易被欺负和欺负别人。因为在家庭环境中,孩子看到的是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从社区及整体环境来看,媒体和电子游戏中,有很多暴力的信息,对孩子来说分不清楚游戏和现实的区别,更容易欺负他人。

有一半的小孩被欺负后是不告诉老师和家长的。家长需要多观察孩子,当孩子在家经常抱怨、学习成绩退步、有丢失或损坏财物的现象以及没有办法解释的伤口等,尤其是情绪表达与往常不一样时,一定要仔细询问了解,尽可能去聆听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不被霸凌的孩子?

现实中的很多家长,对待欺负的态度,会比较信奉以暴制暴,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处理方式。孩子需要审时度势,保障自己的安全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同时我们需要教孩子很多不同的技巧,应对不同的情境:

Walk away走开;

Ignore不理会;

Talk it out坚定的拒绝;

Seek help寻求求助。

除此之外,就是培养一个不被霸凌的孩子。

家长可以先观察,那些容易引起校园霸凌的个体、家庭、学校等因素,在孩子身上有没有体现?比如:看孩子是否与众不同、家庭有没有释放出不好的解决方法、学校的校风和班风好不好?

做家长应该做的事,比如让孩子知道你是他/她的坚强后盾;观察校园霸凌的征兆有没有在孩子身上体现;同时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观察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方式;向孩子示范怎么样解决问题。

老师首先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发生的地点和情境。学校可安排更多的老师在霸凌多发地进行监督,制定校规统一校风校纪;班级可以通过心理课教学生社交技能、情绪技能。第二层是小组干预,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组成干预小组,讨论被欺负的小孩、欺负他人的小孩的原因,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三层是一对一干预,单独找有问题的学生,一对一进行干预。

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是欺凌者对受欺凌者施加的攻击行为,然而并非仅有受欺凌者遭受欺凌带的的危害,校园欺凌也对欺凌者、甚至旁观者的身心发展、学业表现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校园欺凌的消极影响不仅限于参与欺凌的学生之间,也会扩散到整个校园、家庭、以及其他的社会环境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欺凌是对儿童青少年基本人权的践踏,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

(一)欺凌事件对受欺凌者的影响

欺凌事件发生时,受欺凌者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往往无力保护自己,通常采取逃避、退缩等方式来应对欺凌者的行为。而他们的这种逃避、退缩行为恰恰强化了欺凌者的欺凌行为,使欺凌者体验到一种力量感,从而使欺凌事件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受欺凌之后的最明显的后果通常是身体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是欺凌者通过身体欺凌的方式造成的,如踢、打受欺凌者。轻者鼻青脸肿,被咬伤、挖伤、抓伤;重者眼睛受伤、骨折、脑震荡或造成终身残疾等。

受到欺凌以后,儿童和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降低,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都非常消极。与一般儿童和欺凌者相比,受欺凌者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社会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受欺凌者还有很严重的情绪适应问题。受欺凌者自尊心较弱,表现出浓重的自卑感,通常较内向,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以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折感,有强烈的抑郁症状。他们感到孤独、焦虑,甚至在小学时期就有自杀念头。受到欺凌以后,儿童和青少年还会产生其他一些心身疾病(即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身体症状)和相关症状,如注意力分散、头痛、胃痛、失眠、作噩梦等,继而对日常学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等造成影响。

受欺凌者因受到欺凌而对欺凌发生的场所产生恐惧感、焦虑感,缺乏安全感。这种体验会使他们逃避某些场所,如逃学,避免到学校的某些场所等。同时受欺凌者因害怕受欺凌而不愿上学,也会对学校逐渐失去兴趣,或者是在学校上课时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受欺凌者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受欺凌者常常被孤立和受排斥。他们往往缺乏人际吸引力,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行为退缩,而这种行为退缩反过来又导致其社交技能更差,更不为同伴喜欢。

受欺凌者还会表现出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他们在受到欺凌之后,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或严重消极的措施对欺凌者做出反击,或者转而欺凌更为弱小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频繁地受欺凌会对他们人格发展的完善产生影响。受欺凌者对周围的人持有怀疑或不信任感,这样逐渐发展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如退缩、内向。这些消极的人格倾向制约了他们与同伴交往、对待世界的态度与问题解决策略,使他们又沦为他人欺凌的对象。而这又反过来促成其消极人格的构成,限制了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欺凌事件对欺凌者的影响

人们在对待欺凌事件时,往往更得多地是去帮助受欺凌者,而对于欺凌者只有谴责和惩罚。然而受到欺凌事件的伤害或消极影响的不只是受欺凌者;欺凌者在给受欺凌者带来伤害的同时,自身也会遭受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欺凌者具有某种特定的气质和情感特点。他们的冲动性高于一般儿童,同时也非常地情绪化。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往往通过动作直接表达内心的意愿、舒解内心的情绪和压力。欺凌者多脾气暴躁,很容易被激怒,对一般性的外界刺激反应强烈。经常地欺凌他人,会使这些气质特点长期稳固出现在他们身上,形成反社会人格和攻击性人格。

欺凌者不良的个性特点会妨碍他们与其他学生的正常社会交往,导致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排斥,从而造成同伴关系十分糟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和低下的社交地位一方面会对欺凌者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正常学生的排斥与拒绝又会使欺凌者集合在一起结成不良同伴团伙,进一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欺凌者的学业成绩以及学业能力较低,伴随较高的学习焦虑和学习问题。同时,欺凌者在学校经常有一些违规行为,他们与老师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教师对他们经常责备、批评或约束,致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和紧张。同时,他们会经常逃学,在校外卷入攻击性事件中。

除校园欺凌外,欺凌者还可能参与到其他反社会的暴力行为中。欺凌者成年以后比一般人更容易犯罪。经常欺凌他人的儿童在成年后其严重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出至少4倍。Olweus(2011)的研究显示,在青少年早期的欺凌行为能够预测后继的犯罪行为,很多登记在册的犯罪者都有校园欺凌的前科,其中55%的校园欺凌者有过至少一次的犯罪经历,多达36%的校园欺凌者有过至少三次的犯罪经历。

经常欺凌他人的儿童有情绪适应问题。欺凌者自尊较低,情绪不稳定,易出现焦虑和抑郁。

欺凌所产生的危害具有代际传递性。如果不对欺凌者的欺凌行为进行适时干预,那他们的行为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并且可能在在家之后、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而在家庭中通过暴力或攻击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家人会使其子女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而习得他们的行为,从而又使其子女在学校中也采取欺凌或攻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欺凌事件对旁观学生及受害学生家长的影响

欺凌的消极影响并不限于学校欺凌者与受欺凌者。就像将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池塘中,石头在入水处造成的波动最大,但正像波纹一样,欺凌事件的影响也会向周围扩散,而影响到其他的群体或个人。

将近90%的欺凌发生的时候,会有旁观的学生。其中的一些学生可能迫于尤其是欺凌者的压力而参与欺凌;也有学生可能因为害怕遭到欺凌者的报复而不敢出手帮助被欺凌的朋友,并因此产生愧疚感或无能感。有研究表明,与没经历过欺凌的学生相比,作为旁观者经历过欺凌的学生会在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上出现问题。

欺凌事件发生后,如果教师或学校缺乏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其他学生观察到欺凌行为能带来支配感、控制、或其他优势、同时代价很小,那么这些学生以后也很有可能采用欺凌或其他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获得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受害学生家长以看作是欺凌的次级受害者。家长觉得有责任保护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以后,父母通常感到愤怒,但同时会心怀愧疚、感到伤心难过。

(四)学校欺凌对学校风气、德育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学校里发生的欺凌行为会“污染”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导致其他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整个学校的管理将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我国《中小学生守则》第八条规定:“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学生行为规范更是对中小学生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凌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条)。显然,欺凌行为与这些行为守则和规范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防止和干预校园欺凌是学校德育荼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学校欺凌对社会的影响

学校中的欺凌事件还会波及到学校周边地区。在学校里发生的欺凌行为还会延伸到上学或放学路上、街上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或一些购物中心等。

在健康和医疗卫生方面,受欺凌者和欺凌者产生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包括头疼、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病理症状以及后续的其他问题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在社会安全和稳定方面,经常欺凌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3倍,并且有更多的毒品和酒精滥用,由此给司法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也造成了负担。

(六)欺凌行为是对基本民主权利的侵犯

欺凌是对儿童青少年基本人权的践踏,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由于欺凌会导致学校滋生恐惧、导致不尊重和混乱的校园氛围,与创建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学校建设目标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从国际人权法(如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的视角来说,“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明显,校园欺凌是对受侵害青少年基本人权的侵害。此外,学生中的欺凌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上以强凌弱现象的一种映射。权利和力量的滥用和以强凌弱现象在校园中表现为人际关系的不平等现象,这既与我国提倡的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也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

校园欺凌界定、类型

一、校园欺凌的界定

校园欺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是发生在学校情境之中、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另一个或多个学生故意施加的伤害行为,且对被伤害方的身体、心理、财产等方面造成了损害。在故意伤害性之外,另有两项特点使欺凌有别于一般的攻击行为,即力量不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前者指欺凌者通常在身体力量、人数、或人际关系等方面上处于优势地位,受欺凌者在受到欺凌时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换言之,欺凌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后者指受欺凌者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性地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他人的攻击。然而我国一些研究表明,重复发生性只体现在一部分欺凌事件中,可能并非不是欺凌的必备特点。

二、欺凌的类型

对欺凌的类型有很多分类标准,如按照实施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欺凌(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间接欺凌(关系欺凌);按照起因将欺凌分为主动性欺凌和反应性欺凌。此外,随着当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也成为一种新兴的欺凌类型。

(1)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

身体欺凌(physical bullying)是指欺凌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欺凌,包括打、踢、推、撞以及抢夺、破坏物品等。

言语欺凌(verbal bullying)是欺凌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欺凌,包括骂人、羞辱、叫取外号、嘲讽等。

关系欺凌(relational bullying)是欺凌者一方借助第三方而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欺凌,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

(2)主动性欺凌和反应性欺凌

这是按照欺凌者的意图进行的划分。

主动性欺凌(proactive bullying)是指个体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他人主动发起的欺凌,大多欺凌属于这种情况。与之对应,反应性欺凌(reactive bullying)是指欺凌者事先受到了被欺凌者激惹或挑衅。

(3)新兴的欺凌类型——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具有相对优势的个体或群体借助于现代网络交往方式或媒介(如短信、电话、邮件、照片/视频、聊天室和网站)有意实施的指向特定对象的可能产生持续性伤害的一系列侵犯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人肉搜索(Cyber manhunt)、网络诋毁(cyber-denigration)和骚扰(cyber-harassment)等。(关于网络欺凌,本站另有详细介绍)

二、欺凌的直接参与者——欺凌者与受欺凌者

(一)欺凌者

欺凌者(bully)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经常或频繁地欺凌他人的儿童。在欺凌者中,又可分为欺凌者头目(ringleaders)、协同欺凌者(assistants),他们都实际地表现出欺凌他人的行为。

欺凌者头目指带头发起欺凌,组织策划欺凌行为,并能不断想出新花样来欺凌别人的儿童。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够很好地认识并操纵他人的想法,但却缺乏移情能力,无法体会到他人所受的痛苦。

协同欺凌者指积极主动地协助欺凌者捉弄、折磨受欺凌者的儿童。作为欺凌者的帮凶,他们在欺凌者发起欺凌时,就加入到欺凌事件中去。他们通常通过截住受欺凌者不让他走、受欺凌者被打的时候抓住他以免他挣脱等方式来帮助欺凌者。

概括而言,欺凌者具有如下特点:

年龄较大,身体较强壮,富有活力

多冲动,易被激怒,表现出攻击性的人格特征;

移情能力较差,体会不到他人因自己的行为而遭受的痛苦;

通常持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他们一般对欺凌他人的行为持肯定和认可态度,甚至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人欺凌,就必须去欺凌和控制他人;有的则把欺凌作为谋取同伴地位的手段,具有较强的支配欲;

多受到同伴群体的拒绝,但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二)受欺凌者

受欺凌者(victim)是指那些经常或频繁地遭受他人欺凌的儿童,包括被动型受欺凌者(passive victim)和挑衅型受欺凌者(proactive victim)。

被动型受欺凌者有时又被称为“纯粹受欺凌者”,指单纯受到他人欺凌而不欺凌他人的儿童。他们的特点是:

年龄较小,身体瘦弱或有某种身体缺陷或生理特点;

比较内向,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受到欺凌后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折感,为抑郁、焦虑所困扰。

通常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他们具有较低的自我评价,缺乏自尊与自信,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

同伴地位通常很低,缺乏人际吸引力,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退缩。

挑衅型受欺凌者指因为自己的挑衅行为而受到欺凌的儿童。有的研究者将其称为欺凌/受欺凌者(bully/victim),他们既会因挑衅他人而受到欺凌,又会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儿童。这部分儿童的特点是:

一般身体强壮,做事武断,欺凌别人又常抱怨受人欺凌;

对别人的反应十分敏感,神经过敏性大于欺凌者和纯粹受欺凌者;

兼有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某些特征,如欺凌者的情绪性、冲动性与受欺凌者的敏感性;

社会悦纳性或同伴地位远低于其他儿童,最不受同伴的欢迎的。